

《后漢書·楊震列傳》有一則小故事: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,昌邑令王密夜里來拜訪他,并贈金十斤。楊震說:“故人知君,君不知故人,何也?”王密沒有領會楊震的責備之意,說:“暮夜無知者。”楊震說:“天知,神知,我知,子知,何謂無知?”王密這才明白過來,慚愧離去。
史書記載,楊震八世祖喜在西漢時立有大功,被漢高祖劉邦封為赤泉侯,至東漢末年,魏文帝受禪時封其曾孫彪為太尉(楊彪堅決推辭,后授光祿大夫)。可以說,縱觀漢朝400多年歷史,楊震家族始終長盛不衰。自楊震至楊彪,便出了四任太尉,德行和功業都為人稱道,所以范曄在《后漢書》中不吝欽羨之辭:“信哉,‘積善之家,必有余慶。’”
中國文化一直強調個人德行修養。孔子說:“性相近也,習相遠也。”意思是說人的嗜好、欲望從本性上講是相近的,但因為環境不同、教育途徑不同,所以每個人的個性、志趣才會千差萬別。一般來說,一個人刻意修煉自己的意志,其行為就會符合倫理道德的規范,不會放任自流;相反,追求物質享受,容易被環境影響的人,就會意志軟弱,隨波逐流,以致腐化墮落,最終淪為階下囚。《新語》說:“夫善惡不空作,禍福不濫生,唯心之所向,志之所行而已矣。”意思是禍患或幸福并不會隨便產生,只是由于心之所向不同,志向的表現不同,才有了相應的因果。所以《傅子》講:“立德之本,莫尚乎正心。”心正才能身正,身正才能左右正,左右正家庭、團隊、社會才正。
企業是社會的細胞,飛尚集團的入職第一課即開宗明義:“一位好員工首先是一位好公民。”飛尚集團開展廉潔文化建設“清風行動”,就是以對員工、家庭和社會負責的態度,在“嚴管”中彰顯“厚愛”,在使命擔當中提升企業的良好形象。
“木受繩則直,人受諫則圣。”提高人的德行修養,要自律也要他律。通過制定廉潔自律管理制度、觀看廉潔教育片、參觀反腐倡廉教育基地、召開座談會等方式,飛尚集團將“清風行動”逐步推向深入,使員工在警示教育中提高廉潔意識,加強德行修養,為踐行飛尚核心價值觀提供根本保障。
同時,重視員工德行修養和綜合素質發展,即是培植企業的中堅力量,打造企業的堅固堡壘。廉潔文化建設常態化,保持企業的肌體健康,通過不斷的自我凈化、自我完善、自我革新、自我提高,飛尚集團才能一以貫之,輕裝簡行,在新的征途中奪取更大的勝利。